郭愛華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在企業經營還是職場生涯或是日常生活中,有一個詞兒大家耳熟能詳,追求卓越。英文版叫做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可是,卓越或者excellence究竟意味著什麼?僅止於慣常認為的優秀和傑出嗎?追本溯源,古希臘語中與“卓越”相近的概念表達的是一種和諧,是人自身與他生活目的的一種超乎尋常的契合,以及這種契合所帶來的超常滿足。如果說卓越的內在含義是生命與生活目的超常契合,優秀傑出只是這種內里和諧的外顯特質而已,那麼追求卓越的真正境界就應當是追求一個豐富、和諧、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可是,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裡呢?社會學家說,意義生自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社會關係,對信仰中的人來說,還有與他們所信的神的關係。也就是說,人生意義的彰顯需要一個背景的鋪墊,意義產生於跟別人的互動之中。一個絕對孤獨的人,無論他擁有何等財富、權力或地位,都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因為意義成就於我們個人自我以外,只有在你努力提高他人人生質量的時候才能成就。”
如此,我們可以理解,如果沒有天堂可以盼望,或者沒有生命中一些珍愛的個人關係,或者沒有所做的工作帶來的某種目的,生活就會毫無意義。有關這點,最經典的思考當屬古以色列的所羅門王。他在《傳道書》中反思自己輝煌的人生,最後意識到,如果自己沒有天堂可以盼望,沒有與他的上帝之間的關係,人間一切的殫精竭慮、錦衣玉食、成敗輸贏最終都只是虛空的虛空,是捕捉來去無踪的輕風。
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所羅門所經歷的人生一幕幕,如今依然日日在上演,他所感受的那種虛空的虛空也在現代人的心中頑固重現。人生中,常常會有一些事情把你震盪出“舒適區”(comfort zone),讓你低頭沉思,仰天長嘆。也許是某一天悲傷地發現自己半輩子所追求的那種幸福婚姻根本就是鏡花水月;
無論是成者還是敗者,人生到達這種時候,心中負面的感覺就會如潮水洶湧,人在其中苦苦掙扎。
或者是某一天頹然意識到自己年輕時意氣風發所設立的那個輝煌目標將永遠無望實現;或者是在取得別人眼中的非凡成功,成為自己夢寐以求的那個成功人士的時候,卻發現那一切其實與自己內心的深度滿足毫無關聯;或者是你發現目標雖然已經實現,卻意識到那根本不值得自己為之營營役役花費半生心血,犧牲許許多多。
生活,就此突然變得毫無意義。無論是成者還是敗者,人生到達這種時候,心中負面的感覺就會如潮水洶湧,人在其中苦苦掙扎。有人因此沉緬於各種感官的刺激–所謂醉生夢死;有人則墜入報復情緒中,想讓周圍的人們承擔自己的苦惱;更多的人則無奈地沉溺於無邊無際的絕望中。這是一種靈魂的疾病,因為那是來自靈魂深處的絕望。
弗羅里達有一個賭狗的遊戲,拼命奔跑的狗狗們狂追掛在頭前的玩具兔。正常下情況,無論狗狗們跑多快,那兔兔都永遠在他們的頭前。狗狗們所受的訓練就是去拼命追那永遠也追不上的兔兔。但是,有一天,掛玩具兔的機器出了故障,兔兔意外掉在了狗狗們面前,真被它們追上了!跑道上頓時陷入一片混亂,狗狗們圍著兔子狂叫亂跳,甚至相互撕咬,完全亂了章,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拼命奔跑也追不上掛在面前機器上的兔兔,固然令狗狗們喪氣;但追上兔兔那一刻的不知所措卻要比跑得太慢被淘汰或受到主人責備更令狗狗們茫然。於狗狗來說,此刻能做的只剩下對著兔兔狂吠或者相互撕咬。類似的情狀,於人來說,就抑鬱症氾濫,自殺率劇增,甚至也助長了殺人率。人,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魔鬼的身邊沒有幸福老人!(The Devil has no happy old people! )” 南加州大學哲學教授達拉斯維勒(Dallas Willard)在接受《人生下半場》作者班福德訪談的時候如是說。且不說那些營營役役一輩子仍與孜孜以求的財富無緣者,也不說既沒見識過成功的輝煌也沒經歷過慘敗的傷痛之庸常輩,就算你成功獲得了所追求的一切,有一天你仍然難免會被負面情緒重重擊倒,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那滿目榮華最終都會過去,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這種時候,你怎麼才能得到幸福感呢?威勒教授認為,如果你不是基督徒,那你就沒有太多選擇,也許可以去做些對人類有益的慈善事業,並從中找尋到一些意義而變得快樂一些,卻很難在此之外再達到更高的境界。
對於篤信上帝的哈佛大學教授盧雲(Henry Nouwen)來說,人生的旅程在“意義(significance)”之後還有一個境界。那就是“服(surrender)”,有一次他這樣告訴威勒博士。只是,要從成功一步邁入降服對人來說非常艱難,因為那意味著將不得不放棄自己孜孜以求又剛剛到手的成功。即使這種成功並沒有帶來靈魂深處的滿足,就這麼直接放棄,仍然讓人心有不甘。所以慣常的程序是,人們在成功以後,會先開始尋求意義,做些對周圍的人有益的事情,然後在尋求意義的過程中,漸入佳境,最終降服於造他的那一位,而讓自己的人生與自己被造的目的得以完美契合,達到心靈深處的和諧與滿足。盧雲一生,就是在這種選擇中不斷晉級進階,並最終從掌聲四起的哈佛大學講台急流勇退,走進靜悄悄的“黎明之家,”開始了他照顧重度殘障者的生命之旅,並尋到自己心靈深處的平安喜樂。
年過花甲的威勒博士據此提出人生四大階段,簡括為四個S,struggle(奮鬥),success(成功) ,significance (意義),surrender(降服)。首先是奮鬥,也就是努力爭取成功。之後是成功,在現今這個到處是機會的世界上,人們如果付出努力並且鍥而不捨或者憑著聰明才智,成功是有望的。第三階段就是意義,也就是用自己在前兩階段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去幫助別人而感受到一種滿足。而最後階段的降服,意味著完全與自己生命的目的相契合,心裡充滿的是平安,因為只有在那時,人的身心與靈魂深處的自己才能達到完全和諧的境界。其實,最後階段本來應該是統領前面三個階段的。
當靈魂深處有平安的時候,身心靈的健康就完全了。在身心靈健康的前提下,頭三個S的過程才會更加成熟完備,人生也才能活出其終極目的和全部潛力,真正達到卓越。如此看來,降服是達到卓越的前提? !好像與人的本性背道而馳嘛!可是,事實上,人們在走入人生第三階段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降服,因為選擇放棄一己之私利,去為他人的利益奉獻自己的財富和能力,就是選擇降服於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良善的意願。而我們稱這樣的降服為追求人生意義,為什麼?因為降服本就是深植於我們人類靈魂最深處的一種渴望。
降服前提下的卓越不僅讓我們看到人生的意義,更能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因為降服其實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大智若愚。無論是企業領袖還是職場精英,無論是在社會活動上還是家庭生活中,人如果能夠降服,就會承認自己不足。囊中空空,方能盛物。這種謙卑和虛心正是充實和豐富的前提。人只有在承認沒有的時候,才會有追求,也只有在願意追求的時候才能得飽足。而且這種謙卑和虛心會傳染到整個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行為上,打開一個從來未曾經歷過的世界,釋放從來沒有想像過的能量。當人真正謙卑虛心的時候,會發現同事、下屬、甚至老闆都會變得超乎尋常的合作,家庭也變得格外的溫馨,因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欣賞別人的謙卑和虛心。
盧雲是在成功的時候發現意義的重要,但是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受人歡迎的哈佛大學教授的,我們更多的人還是常常掙扎在挫折之中,常常感受到被人或物控制束縛的無奈和郁悶甚至傷痛(其實,哈佛大學教授也一樣,盧雲的《浪子回頭》就是明證)。當我們不得不辛苦恣睢討生活的時候,追求意義和目的這樣的話題是不是太奢侈?真去追求了,又看不到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的話,會不會感覺更糟? !可是,強壓住這種心底深處的渴望,有朝一日當負面情緒波濤洶湧的時候,人會不會更容易被吞沒?或許你現在就正深陷於某種危機,正面對傷痛、失望或者空虛,正沉溺於自憐自艾的呻吟、怨天尤人的發洩和醉生夢死的麻木所帶來的孤獨和絕望中,正掙扎於負面情緒的波濤洶湧之中。但是,內心深處,你知道你有一個呼求。你願意跟隨內心的呼求去相信你的人生有一個目的,有一種意義嗎?你願意藉著負面的境遇和感受,沉澱到自己內心的深處,去觸摸自己的靈魂,在那裡直面最真實的自己嗎?如果你這麼去做,就會發現自己一切的掙扎,最後都要面對一個選擇:是為當前的缺憾而放棄自己的全部信心和希望,而從此一蹶不振呢?還是直面一切,整理出事實和情緒,發掘出未知和未來,認識自己人生的目的,並最終勝過情緒,走上得勝之路?
這種深入內裡的直面和省察能打開你內心最堅固的硬殼,向你展示你最純正、最真實的自己,那個不受外界判斷束縛的最初的自己,那個與造你的大手緊密相連的自己。在那裡世俗的一切不能轄制你,因為在那裡那雙造你的溫暖大手給你安慰和力量。等你再次浮出浪尖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已然更新,更加豐盛。所以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你不是要在危機中沉入深淵,而是要在危機後更新生命,要用你更新以後的生命去經歷成功和意義,並活出生命的最終目的和全部潛力。這大概就是路易斯所說的苦難是化妝的祝福吧!
信馬由韁地想到這裡,還是得回到主題,究竟什麼是卓越?什麼是追求卓越?在我看來, 卓越就是在人生的旅程中活出生命的最終目的和全部潛力。追求卓越就是追求一種來自於生活充實、生命豐盛、靈魂飽足的深度滿足, 追求自己的身心能與靈魂深處的那個自己和自己的目的完全和諧的境界。於我,追求卓越,就是讓我的生命在造我者面前像玫瑰一樣,一瓣一瓣地開放。每一瓣都有他特別美好的祝福,因為他特別愛我,因為他造我有一個目的。
於你呢?
郭愛華 2011年3月5號 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