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華
書名|《過猶不及》 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作者| Dr. Henry Cloud & Dr. John Townsend 克勞德博士和湯森德博士;翻譯| 蔡岱安
人們現在越來越多地關註一個話題:愛心。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有愛心, 自己也渴望在別人眼中是個富有愛心的人。但是,有時候我們在提倡愛和無私的時候又會走入另一極端,會忘記一個事實:我們是有限的,因此常常陷入一種困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再繼續付出,但卻不知該如何讓別人明白。結果就只好超支,而超支的結果就是心理的不平衡:鬱悶、煩惱、怨恨等等負面的情緒就開始侵入內心,結果反而事與願違。
上學期,高一的兒子在學校裡遇到了一些狀況,苦於不知如何應對。班上有個同學比較孤僻,沒有什麼朋友。兒子出於同情盡量幫助他,但是很快就發現自己失去了與別的朋友相處的自由,因為所有的課餘時間,他都被這位同學緊緊纏住。他不但常常得舒解這位同學內心的鬱悶,有時甚至還成為他發洩怒氣的對象。無奈之餘,他向我求助。我在諮詢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同時,也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就這樣讀到了這本書,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 ,中文譯作《過猶不及》。
美國心理學博士克勞德和湯森德憑著豐富的學院派學識和多年企業、職場、家庭諮詢的實戰經驗寫作了大量的富有人生指導意義的作品。這本書只是其中之一,它的焦點在於如何在生活中建立界線,使我們有能力自由地付出和接受愛,並進而享受健康、平衡、富有愛心的生活。對我來說,它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的親切、貼近、實用性和在實際生活中的可操作性。
作者認為,清楚的界線是健康平衡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界線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的責任,什麼不是。也就是說,界線讓我們清楚自己是誰,同時也清楚自己不是誰。這聽起來像是普通常識,但事實是,我們常常深陷在人際關係的困境之中,不知如何面對,而究其原因,往往是因為沒有搞清楚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
生活中其實處處都有界線,只是我們平常視而不見。身體的界線叫我們當尊重自己和別人的身體;精神的界線則給我們以擁有和發展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的自由,同時也有尊重別人的思想和意見的意識;情緒的界線幫助我們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保護我們免受他人情緒控制的傷害;心靈的界線則幫助我們區分真理本身與我們自己對真理的理解,進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建造。如果這聽起來仍然有點不著邊際的話,下面的幾個從書裡摘出來的問題可能更加具體地勾畫出這本書所面對的是什麼,能在哪些方面給我們帶來幫助。
什麼是應有的界線?我設定界線後還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嗎?要是我的界線讓有些人感到受傷呢?我應當怎樣應對別人有關時間、愛心、經歷和金錢方面向我的索取呢?說到底設定界線會不會有點……自私啊?為什麼設界線的時候我心裡覺得歉疚,甚至都害怕設界線呢?兩位博士在書中有理有據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並特別提出十條原則。學習這十條原則對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在教養孩子、夫妻相處、朋友同事等等,都將大有裨益。
第一、 因果律(The Law of Sowing and Reaping)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切的行為都有後果。生活中我們一切的行為都會影響到我們自己,有時甚至影響到別人。這是生活的最基本規律之一,就像地心引力一樣的真實。可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有些人的所作所為似乎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後果呢?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後果是有的,只是不一定是這些人自己在承擔,而是有別人在替他們承擔。比如說,那位同學在把我兒子當做洩怒對象的時候,他本該承受的後果是失去這唯一的朋友。但是,兒子擔心被對方指控為“沒有愛心”,結果就替他承受了後果。如果他希望同學真正成長起來,就必須遵守因果律,停止承擔對方行為的後果而讓對方自己承擔起來。當然,對一個本來就有問題的青少年來說,這個過程需要有很好的溝通。幸好,克勞德博士也在書中提供了溝通技巧方面的指導。
第二、 責任律(The Law of Responsibility)
我們都有自己當負的責任,也都必須明白自己的責任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情緒、態度、價值觀、和行為負責,但是不能對別人的情緒、態度、價值觀、和行為負責。比如說在家庭裡,夫妻父母孩子都各有自己當負的責任。如果大家不明白自己的責任,結果就會非常困擾,畢竟,我們不能代替配偶思考,也不能代替孩子做事,更不能代替他們成長。每個人都必須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來。
第三、 力量律(The Law of Power)
沒有人能夠改變別人。
別人也許能夠限制我們的選擇或者提供我們做選擇的理由,但是做決定的是我們自己。俗話說江山好移,本性難改,我們甚至都難以改變自己的本性。但是,我們有能力通過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來幫助自己成長,進而改變自己和別人互動的方式,並進一步影響別人,幫助別人成長。
第四、 尊重律(The Law of Respect)
如果我們期望別人尊重我們的界線,就必須首先尊重別人的界線。
如果我們學會去尊重和愛護向我們說“不”的人,他們也同樣會學會尊重我們的“不”。在開始向別人設定界線時,必須有智慧。先問對方以下幾個問題會讓事情進展得順利得多。
1. 你覺得我有沒有尊重你向我說“不”的權利?
2. 在你向我設界線的時候,我有沒有讓你覺得歉疚?
3. 下次如果我讓你覺得不尊重你的界線,請你告訴我,行嗎?
尊重並珍惜別人界線的人,自己的界線也會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珍惜。
第五、 動機律(The Law of Motivation)
在說“好”之前,必須確定自己的動機是正確的。
禮物的贈送必須出於心甘情願,而不是因為害怕、擔心或者另有所圖,我們必須覺得自己能夠自由地說“不”之後,才能真正甘心樂意地說“好”。在說“好”之 前,必須確定自己的動機是正確的,不然事後也許會後悔。如果說“好”是因為害怕擔心什麼,那麼我們的“給予”就不能帶給來快樂。因為“害怕”與“愛心”是不能並存的。如果發現自己的“同意”是出於某種“害怕”,那一定要認真檢查自己的動機和背後的“害怕”,並且克服這個問題。只有甘心樂意的給予才能真正有益於相互的關係。
第六、 評估律(The Law of Evaluation)
要恰當評估情勢,區分“受傷”和“傷害”。在設定界線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阻力,因為有的人會感覺受傷。這種時候,就必須先作出恰當的評估,要能區分“受傷”和“傷害”。比如說,管教小孩,對小孩來說也許會覺得“受傷,”但是真正有益的管教決不會“傷害”他,而是幫助他成長。
所以設界線的時候,要能夠有智慧地作出評估。
第七、 主動律(The Law of Proactivity“積極律”)
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需求和要求積極主動解決問題,而不是出於對別人某種不恰當行為的“反響”。
在人際互動中,主動律往往有三個階段的功課:
1. 被動階段:被動地找到自己的界線。當你的界線被侵犯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界線” 。這時候必須學會明確告知對方。這樣做有可能會造成你和對方之間關係某種程度的疏遠。但是,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相互之間的尊重和珍惜的。
2. 成長階段:光有“被動界線”是不夠的,不能停留在被人踩到界線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界線在哪裡。必須走出這個“抗議”階段。真正了解自己的界線。
3. 主動階段:找到什麼對你來說真的很重要,
很有價值,然後把這些價值觀融入你的“抗議”之中,並漸漸地讓你們之間的互動建立在一種對雙方
界線主動的珍惜和維護之中。
第八、 嫉妒律(The Law of Envy)
嫉妒永遠都不會帶來好結果。
嫉妒聚焦在我們自己界限以外的東西,為別人擁有好東西感到不快,對自己擁有的又不去珍惜感恩,對自己的缺乏和真正的問題也不去負責和解決,就會永遠活在不滿足和不快樂中。人際交往中,嫉妒是我們擁有美好互動的絆腳石,因為它會帶來爭競,也會阻擋恰當界線的建立。
第九、 行動律(The Law of Activity “活動力”)
問題不會自己解決,你必須主動採取行動。
被動心態是邪惡的最大同謀,因為它允許邪惡生長而不去限制。最糟糕的不是失敗,而是不去嘗試。如果我們認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必須由自己來邁出,而不等著對方先努力,我們的人際關係就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第十、 曝光律(The Law of Exposure “顯露律”)
必須把自己的界線溝通清楚,需要讓別人清楚地知道我所要的和不要的是什麼。
人際界線是“我”的開始,別人的終止,或者說別人的開始,“我”的終止,跟國界線一樣。人際關係中,表述清楚自己的界線非常重要。在婚姻中,界線的溝通更是不可或缺,因為有界線的婚姻讓兩個人合二為一,成為強壯的一體,而不是讓其中一人融化而成為另一個的一部分。健康的人際關係在於“憑愛心說誠實話,”既要有愛心,也要有誠實,兩者缺一不可。
克勞德博士和湯森德博士一再強調,就像自然界有定律一樣,人際關係也一樣有定律。在這本書中他們把這些定律歸納出來,並通過實例指導讀者如何運用。閱讀這本書以後,我反省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以前人際關係中的許多問題正是沒有遵守這些定律的結果。
為了兒子理解的方便,我託人從境外帶回了英文原版,然後迫不及待地介紹給了兒子,他將信將疑地拿去讀。有一天,兒子回到家,兩眼放光,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媽媽,你知道嗎?立界線真的管用哎!”原來,他照著書本介紹的方法與那位同學溝通了自己的界線,結果出乎意料的好。最讓他開心的是,他在自己得到造就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最初的意願,幫助到了那位孤獨的同學,因為同學的精神風貌有了明顯的改善!
我相信很好地了解和運用書中所介紹的原則,將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平衡。對我來說,最感恩的是這本書為兒子帶來的祝福,讓他能夠在青少年的時候就有機會學習到這樣的智慧,並且在實際生活中大大受益!
2012年1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