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華

 

“你今晚回家嗎?”

“你家在哪兒?”

“你今晚回家嗎?”

朋友顯然被我這兩個沒頭沒腦的問題問得有點兒暈。

其實,自從我們決定本期主題為“將心歸家”開始,我自己就一直有點暈,不知道怎樣才能把企業、職場、家庭三棵生命樹所涵蓋的範圍都與這個主題聯繫起來。雖然家庭生命樹那邊這個主題來得天經地義,但是在其他的兩個領域搜尋這個主題卻一直有點霧中看花、若隱若現。越努力看,越暈。

但是,暈歸暈,心裡卻一直很堅定地相信那兩個領域也同樣在呼喚著這個主題。

將心歸家,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許,真正的問題首先應該是 ,家到底是 什麼?

有人說,家就是那麼一個空間,在那裡有愛,有伴侶,有安憩,有平安,有安全感。確實,那真是每一個人夢想中的家;可能也只有少量特別幸運的人能夠真正在地上擁有這樣美好的家。話說回來,要是人們都清楚認定自己已經擁有這樣一個家,大概將心歸家也就不會需要我們來做專題了,因為人們早就都歸家享受安憩去了。

事實是,每一個人都渴望能夠擁有這樣一個家。因為在人心的最深處有著這樣一種飢渴,一種與生俱來的需求—被愛、被認可。由這種飢渴衍生出來的是一種追尋,一種搜求–對自己人生目的的追尋,對人生中有意義的關係的搜求,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家庭生活中。

事實是,雖然人人都渴望這樣的一個家,卻有太多的人在浪跡天涯,為的就是要尋找這樣的一個家,這樣的一個工作環境,這樣的一個事業。

有一位智者,一天在街上迎面碰到一個正拼命奔跑的人。智者攔住他問:“你為什麼跑?”那人回答:“我在追趕我的財富和福氣!”智者告訴他:“你不知道你的財富和福氣一直都在追趕你嗎?只是你跑得太快了!”

在日日辛苦恣睢的搜尋中,沒有人能夠安靜下來回頭看一下,其實那個滿有平安和愛的家一直就在那裡,我們只需要迴轉身去。

而當我們迴轉身去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無論是在企業經營還是職場博浪或是家庭生活中,當我們願意回到基點安靜下來用愛著手營造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在企業經營還是在職場生涯或是家庭生活中,其實都有同伴,有安憩,有平安,有安全感。

再站高一點,站到雲端去看世界、看中國、看歷史、看社會、看企業、看職場、看家庭、看自己,結果就會發現“歸家”真是現代的一個大主題。

中國作為國家的“歸家”,首先令人想到的是要回歸到歷史中曾經擁有的輝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回歸到本真,要認識到神州曾經的輝煌並不始於唐朝,也不是因為孔子,而是在於孔子時代已經失落的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那才是對於人的真正的關懷,是基於對上古那位神,那大道,的敬拜而來的真正意義上對人的關懷。

而企業的“歸家”則在於充分認識自己的位置,負起應盡的責任,無論是對國家、對社會還是對公司員工,都能有公信力accountability 。

在職場,歸家有著雙重的意義。對於經理人來說,是如何用德力來領導,營造以愛心為根基的企業文化,令員工有歸屬感;而對於員工來說,則是如何以品德和價值觀為根基同心建造一個“零傷害”的企業氛圍。

對於一個父親缺失的現代家庭來說,將心歸家的意義更是再明了不過了。

本期的幾篇專題文章和其他作品多是圍繞這個主題在企業管理、職場生涯、婚姻家庭幾個領域來探討將心歸家的意義。

趙曉博士的“從優秀到卓越”宏觀分析中國“王者歸來”的走向和中國企業在其中的使命;孔毅先生“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的見解振聾發聵;蘇崇武博士對於魅力人生的註解來自於他對成功的獨特理解;沈美珍的“你的孩子幸福嗎?”使每一位家長低頭省思;何張沛然的連載作品《柳暗花明》用真實的案例講解家園建造的技巧;而哈佛大學教授盧雲歸家的旅程更讓我們每個人思考人生的歸宿究竟在哪裡。

期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我們這份刊物中找到家的感覺,也期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將心歸家,在企業、職場和家庭各個領域營造有愛的家園。

在此特別感謝為我們無私奉獻文章的幾位特邀作者趙曉、蘇崇武、李健鵬、李鐵、何張沛然。

最後,忍不住問一句,“你今晚回家嗎?”

郭愛華
2012年4月28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