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珍

返家不過一個月,會見了好幾宗有關孩子及青少年行為問題的個案,我發現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都不約而同有一對不能相處的父母。

三角理論與家庭
家庭治療理論家包文(Murray Bowen)有一個重要的三角型理論(Triangulation),他說,每當一個二人系統遇到問題時,就會自然地把第三者扯入他們的系統中,作用是減輕二人間的情緒衝擊。因此父母不和,子女常會不自覺地加入他們的陣容,形成一種三角關係。有趣的是,被捲入三角關係中的子女,其實是最忠心於父母的孩子。他們往往發生各種心理病徵,或是行為問題,​​目的是要保衛或平衡父母間的糾紛。這種因三角關係而生的兒童病,花樣繁多,他們父母的配搭,也是形形色色。

小明的個案
例如,七歲的小明,天天與母親吵架,母親無論怎樣打、怎樣罰,都不能控制這支小頑猴。小明5歲的妹妹,卻是乖得出奇的一個小女孩,總是張大眼睛瞪著母親與哥哥爭吵,嚇得不敢動彈。
小明的爸爸是一位教師,母親是一位護士。爸爸說,他接小明下課時,碰到小明的老師,都說小明是一位乖學生,但常常悶悶不樂,老師問起他來,他就說,爸媽在家彼此不談話,他心中十分擔心。爸爸說:「一個孩子這樣不開心,要向外人訴苦,可見其悲哀之處…..」小明的父親說得有理,只是他說話淘淘不絕,旁人難有插口的餘地。而且他的話都是對著我說,她的妻子坐在一旁,身體緊繃,神情憤怒,卻是一言不發。我對小明父親說:「你自己也是教師,當然明白孩子的行為與家庭關係很有關聯,你的孩子這麼不快樂,你是否需要與你太太討論一下對策?」小明父親繼續向我炫耀他對兒童心理學的知識,但卻完全避開妻子的眼光。小明母親也是一樣,她對丈夫的怨恨,全部寫在臉上,只是眼睛決不看他。原來這一對夫妻已經多年​​失和,丈夫覺得妻子事事苛求,妻子覺得丈夫不負責任。多年來夫妻深諳彼此習慣,知道事無大小,一交談就會大戰爆發,因此盡量避免接觸。只是妻子一肚子怨氣無處可消,忠心的小明就走入了三角位置,天天與母親吵架,讓母親對父親的恨意有所發洩。父親責怪小明之餘,卻一點也不明白孩子的苦心。

夫婦子女大換​​位
小明是生活在三角關係的孩子,他們的家庭,和許多三角關係的家庭一樣,大多是有一位對丈夫失望的母親,全付心力都放在管教兒女的工作上,造成母親與子女一種難分難解的關係。而三角關係中的父親,一般都是存而不在,他們不願意對妻子負責,也樂得羅嗦的妻子把矛頭指向子女。像小明的父親,身為老師,對兒童心理學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他談了兩個小時的理論,卻完全不能有所行動。終於,還是小明的母親說:「我丈夫把5歲的小女兒當成是妻子,我把七歲的小明當成是丈夫。」如此陰錯陽差的夫婦子女大換​​位,不知困死了多少在三角關係中的孩子。

※李維榕,家庭舞蹈Ⅰ從家庭治療剖析婚姻關係,
張老師文化出版,2001 p29-33

心理諮詢師的話:
“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這句話在筆者多年從事親子輔導的工作中得到了證實,如果您正在為孩子的問題憤怒或傷透腦筋,請先別否認這句話,能否先反思:自己的夫妻關係如何?跟配偶的管教態度一致嗎?對孩子的表揚多於指責嗎?能完全接納孩子的缺點嗎?常常以孩子的表現為榮嗎?父母若有不對的地方,會立刻向孩子認錯嗎?父母多半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常常在情緒不穩的時候處罰孩子嗎? ……您的答案是什麼呢?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來到世上,他(她)叢他(她)的感官學會安全感、學會他(她)是有價值的、受歡迎的、被愛的,學會對錯的標準……反之亦然。孩子們毫不經過篩檢的一點一點累積在他(她)每一天的生命歷程裡,正所謂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所以當孩子惹動父母的情緒,讓父母覺得很煩、惱怒或是沒面子很羞愧的時候,孩子是不是正在告訴父母,他(她)需要關注,需要被愛或是他(她)內心的懼怕,更有可能在表達抗議,因為他(她)不想承擔超過他(她)年齡負荷的事(如:父母失和後的取代品或競爭對象)。
近年來,很多新興的名詞:感覺統和失調、過動兒……正給一些無辜的孩子貼上標籤,猶有甚者,更動用一些藥物,孩子們不僅心理上的傷害沒有解決,連生理都賠上了。我們不否認有極少數的孩子真的需要治療,但絕大多數被以為的問題孩子都源自於家庭與教養問題。所以當發現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先別急於動怒,若願意先謙靜的反思大人的狀況,或許因這警訊,反而為婚姻及整個家庭帶來轉機。衷心期盼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幸福家庭享受美好的親子關係。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沈美珍